紫金縣2024年三防工作總結
一、雨情、水情、汛情、風情、凍情、旱情、災情基本情況
(一)雨情
今年以來,我縣累計降雨量為2558.2毫米,較常年同期(1513.0毫米)偏多69%。自1月份以來(1月1日-9月30日)共經歷10輪強降雨過程,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份,前汛期以局地強降雨為主,其中“龍舟水”時段(5月21日-6月20日)全縣平均累計降水量469.0毫米,較常年降雨量偏多52%,較常年同期(5月21日-6月25日)降雨量偏多43%。6月15日南嶺錄得最大小時雨強42.5毫米,“龍舟水”總體表現出“累計雨量大、強降水過程頻繁、臺風影響早”的特點。后汛期累計雨量861.5毫米,較常年降雨量(571.0毫米)偏多51%。
(二)水情
截至目前,我縣共有登記在冊中小型水庫43宗、山塘383宗。全縣山塘水庫總蓄水量為3867萬立方,常年同期蓄水總量3825萬立方。其中中型水庫蓄水量1875萬立方,常年同期蓄水總量2325萬立方;小(1)型水庫蓄水量1433萬立方,常年同期蓄水總量800萬立方;小(2)型及山塘蓄水量560萬立方,常年同期蓄水總量70萬立方。農業灌溉可用水量3867萬立方。縣內主要河流水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縣域境內秋香江、洋頭河、柏埔河、義容河等主要中小河流在汛期均未出現超警戒水位情況。
(三)汛情
自入汛以來,我縣共啟動防汛Ⅳ級應急響應14次,防汛Ⅲ級應急響應7次,防汛Ⅱ級應急響應1次。全縣共計山洪災害編號預警82個,生成246條預警信息,過程累計6座水庫(分別為白溪水庫、黃塘雙下水庫、九和富竹水庫、義容布格水庫、義容鎮徑子水庫、義容鎮嶺背塘水庫)超汛限水位,其中雙下水庫最高超限水位發生時間在6月2日10時(水位111.87米,超汛限1.87米),其余37座水庫均未超汛限水位。10座屋頂山塘均在汛限水位以下。4月4日-9月30日期間,省水文局分別于2024年6月2日8時發布秋香江紫金站(河源市紫金縣縣城)洪水藍色預警、6月2日8時40分發布秋香江藍塘(二)站(河源市紫金縣藍塘鎮市北村)洪水藍色預警,但實際未超警戒水位。
(四)旱情
截至目前,我縣無旱情影響
(五)風情
截至目前,我縣共啟動防風Ⅳ級應急響應1次,風力情況,7月極大風速出現在25日縣城23.4米每秒(9級),8月極大風速出現在23日義容17.4米每秒(8級),9月極大風速出現在4日柏埔16.1米每秒(7級)。
(六)凍情
截至目前,共啟動防冰凍Ⅳ級應急響應1次
(七)災情
前汛期全縣臨災轉移819戶3002人,其中集中安置1162人,分散安置1840人;一般損壞房屋3戶、9間;損壞堤防7處496米;損壞橋梁3座;山體滑坡62宗;道路塌方70處;山體滑坡和道路塌方土方量7759立方米;損壞灌溉設施3處。
后汛期全縣臨災轉移207戶1596人,其中集中安置72人,分散安置1524人;損壞房屋10間,損壞堤防(護岸)13處627米,沖毀橋梁1座,損壞橋梁6座,山體滑坡201處、道路塌方246處,滑坡塌方土方量13474立方米。
二、防汛抗旱防臺風工作情況
(一)壓實責任,思想認識到位。今年以來,紫金縣立足防大汛、抗大災、搶大險的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嚴格落實省市防汛防臺風工作會議精神。縣委書記黃春彭、縣長鄧紅衛、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藍詩等縣領導多次召開全縣防汛防臺風工作視頻調度會和縣委常委擴大會議,傳達省市主要領導關于防汛防臺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要求各鎮各單位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嚴格按照“五個寧可”的工作要求,持續抓好會商研判、隱患排查、人員轉移安置、應急救援準備等各項工作。及時調整了《紫金縣防汛防旱防風指揮部》和《紫金縣搶險救災應急處置指揮體系》成員名單,印發《開展2024年汛前防汛防風工作大檢查的通知》《關于開展防汛備汛檢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進一步明確各成員單位責任,壓實工作責任制。以單定責、照單履責,把各項工作落實落細落到位。同時,強降雨天氣期間,縣四套領導班子成員下沉至各掛點鎮、鎮領導下沉至村、村干部到戶,全面靠前指揮,帶領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確保各項防災救災工作落細落實、不出紕漏,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及時預警,宣傳發動到位。全縣各級各部門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縣應急、氣象、水務、自然資源等部門加密會商研判,緊盯雨情風情水情,強化預警“叫應”機制,精細化預報降雨落區、強度和影響時間,持續加強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截至目前,共發出重大氣象信息快報累計達32份,重大氣象信息專報13份、天氣報告33份,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78期、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232次。同時,加強防汛抗災救災宣傳工作,縣鎮村干部下沉一線,對照臨災轉移人員底冊,深入開展“敲門行動”,強化各種洪澇災害應急自救等安全知識宣傳,增強群眾自我防災減災能力,提前做好防災轉移告知、勸解工作。轉載、發布推文和發送短信天氣提醒3萬多條次,發放防汛防風宣傳資料7萬余份,切實解決宣傳預警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問題,推動形成全縣上下防災避險的濃厚氛圍。
(三)轉移迅速,安置管理到位。嚴格落實臨災轉移“四個一”機制和防臺風“六個百分百”要求,將臨災轉移作為最關鍵的防災措施。動態完善群眾轉移臺賬,經摸排,全縣臨災需轉移574戶、1617人,其中地質災害點129戶、414人,削坡建房131戶、411人,依山建房57戶、167人,低洼易澇點91戶、260人,危舊房112戶、197人。其它(包括鐵皮房、臨時工程、在建工地等)54處168人。縣鎮村干部對照臨災轉移人員臺賬,從保障群眾安全出發,擴大群眾轉移范圍、加大群眾轉移力度,提高轉移標準和速度,堅決果斷轉移危險區域群眾,做到應轉盡轉、應轉早轉,確保涉危險區域群眾全部轉移到位,確保群眾生命安全。并扎實做好“三個一”“五個有”等工作措施。確保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并安排專人跟進轉移群眾的管理服務工作,嚴防轉移群眾擅自返回危房或者隱患居住點,同時做好群眾情緒安撫和后勤保障工作,確保轉移群眾基本生活保障。
(四)滾動排查,風險管控到位。聚焦重點領域、重點時段、重點人群,堅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復查”措施,嚴格落實“八個再查一遍”要求,堅持派出工作組聯合鎮村干部,分片包干對全縣43座水庫、383宗山塘、151個小水電站、76處地質災害點、152戶削坡建房戶、102個低洼易澇點和建筑工地等重點部位進行巡查排查,對排查出的隱患點立即落實隱患點和風險區的安全管理,確保不發生規模性風險和次生災害,切實把風險隱患消滅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截至目前,全縣共出動37381人次,共排查安全隱患點15180處。
(五)保障備前,防御工作到位。堅持“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理念,提前備足備齊備全搶險救援物資儲備。一是強化應急救援力量儲備。科學做好應急救援隊伍的編組和隊伍前置工作,制定《紫金縣應急救援力量整合組建方案》,對縣應急救援大隊、縣消防救援大隊、民兵應急隊伍和駐紫部隊人員力量進行科學統籌、合理調配,根據編組方案將人員整合為三大類21支隊伍836人,分別為3支縣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223人,14支專業應急救援隊伍488人,4支社會應急救援隊伍125人。強降雨天氣期間,前置4支應急救援隊伍到紫城、龍窩、藍塘、義容4個重點鄉鎮,聯合各鎮應急救援力量,全面投入搶險救災,確保防汛搶險救援高效有力。二是強化應急救援裝備配備。嚴格落實省、市關于應急救援物資儲備的規定,制定《紫金縣應急救援物資統計表》和《縣級救災物資應急保障聯動機制》明確應急救援救災物資庫存數量,定期清點全縣現有庫存物資,及時更新超過儲備年限的應急物資。三是強化救援救災物資供應,主動與縣港盛新天地大型商場簽訂《救災物資供應協議》,確保應急救災物資質好、量足。保障受災地區米面糧油等生活必需品物資供應充足、價格穩定。
(六)加強培訓,應急演練到位。結合全縣三防工作實際,統籌實施縣、鎮、村三級三防業務培訓工作,在入汛前開展了縣級業務技能培訓班,邀請了省市三防專家對我縣相關三防責任人和縣鎮應急救援隊員進行授課,培訓班分設縣、鎮、村三個會場,從應急救護知識與實操、抗洪搶險救援安全組織與實施、防汛裝備實操等方面培訓。通過培訓,全縣共1900多人相關三防責任人和縣鎮應急救援隊員整體素質得到了有效提升,專業救援知識和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同時,進一步增強了處置應急突發事件的能力與水平。于今年5月22日舉辦了一場參演人數達300余人的縣級防汛應急演練,嚴格規范了防汛應急事故處理流程,檢驗了全縣應急救援隊伍協作實戰能力,全面提升全縣防汛應急能力和實戰水平,提高預防和處置重大洪澇災害能力,確保在緊急情況下,及時、科學有效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預防次生災害、衍生事故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
(七)加強值守,人員上崗到位。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組織各類三防責任人上崗到位。嚴格執行24小時領導帶班和值班值守制度,縣、鎮黨政主要領導在崗在位,相關領導駐鎮指揮,應急響應期間,縣應急、水務、氣象、自然資源、住建等部門派人員到縣應急指揮中心值守,樹牢責任意識、首報意識、效率意識,時刻緊盯雨情、水情、災情變化,加強險情災情、重要險情災情第一時間信息報送,堅決杜絕瞞報、遲報、漏報,確保汛情信息和調度命令暢通無阻。
三、工作主要存在問題
一是條塊聯動不夠緊密。各鎮各部門的信息報送不夠及時,各部門所需數據重復,表格樣式不一。影響指揮部及時了解總體情況。
二是風險排查仍有漏洞。仍存在未登記在冊、未管控到位的隱患點,動態巡查排查機制有待完善。
三是應急救援力量的準備和調度有待提升。緊急救援隊伍人員有待充實,人才結構有待優化,力量布局有待進一步提升。
四是群眾防范意識不強。部分群眾在干部組織轉移過程中仍存在不理解、不配合的情況。
五是三防工作經費不足。水利工程水毀修復資金缺口較大。主要體現河堤護岸維修、河道清障、水庫維修加固任務較重,上級分配下達的專項資金少,縣級財政資金投入有限。
四、工作建議
(一)建立三防標準化工作機制。繼續理順落實《河源市暴雨災害預警與響應條例》,按照“明確工作機構、壓實責任體系、健全預案制度、落實物資儲備、加強隊伍建設、加密應急聯動”六方面要求,建立三防標準化建設工作機制。
(二)持續抓好風險排查整治。全面加大對地質災害隱患點、橋梁、堤壩、山塘水庫等重點部位和重要地區的巡查檢測力度,全力排查未登記在冊、未管控到位的地災點,落實好隱患點清單化、臺賬化、規范化管理,及時整治隱患問題,嚴防雨后道路崩塌、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
(三)強化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加強各類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強化培訓演練,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建立應急救援隊伍專家庫,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專業特長和技術優勢。逐步建立社會化的應急救援機制,研究制訂動員和鼓勵志愿者參與應急救援工作的辦法,加強對志愿者隊伍的招募、組織和培訓,共同推動形成“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良好氛圍。
(四)加強防汛救災知識宣傳。加大對基層干部群眾參與防汛搶險救災工作的宣傳,及時發掘典型事跡,激發學典型、學先進的精氣神,提升應急管理隊伍的戰斗力、凝聚力和執行力及時關注網絡輿情,及時回應社會關切,主動發聲,正面引導社會輿論。開展多樣化宣傳活動,動員縣、鎮村干部、黨員、網格員持續開展“敲門行動”,用好防汛減災宣傳短視頻,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升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
(五)加大應急管理資金投入。突發事件主要發生在基層,防范和處置也主要在基層。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是全面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是深入推進應急管理的關鍵所在。目前,我縣基層的應急救援和保障能力差距較大,人員、資金、裝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因資金困難投入不夠;各類突發事件信息獲取能力較差,綜合預警能力不強;應急機制不健全,遇到突發事件,先期處置能力較弱,應加大應急管理經費投入力度,強化基層應急管理工作,促進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
下來我縣將及時總結本輪汛期的好經驗、好做法,加強系統查隱患、補短板、強弱項,理順防汛應急指揮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防災減災指揮體系。對復盤中發現的問題,制定整改清單,把整改責任分解到部門、落實到崗位、量化到人,努力在最短時間內銷號。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不斷夯實安全基礎,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水平,更好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市實現又穩又好發展,貢獻“紫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