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鄰灣區商機無限!來紫金投資,未來可期
落戶紫金,不僅可以享受最優惠的投資政策,還可享受最優質的服務。近年來,全力打造優質投資平臺,為在紫城工業園、藍塘產業新城落地生根的企業提供最優的投資環境和最優惠的投資政策,并為企業員工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一直是紫金縣委、縣政府推進工業園區發展的重點工作。
除了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外,紫金縣充分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大網絡”,圍繞打造創業最寬松、服務最優質、配套最齊全、人居最優美和低生產成本、低交易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會成本的營商環境,不斷加強政務服務建設,大膽探索,銳意創新,實現了“一門式”服務、“一窗口”受理,推行受、審分離服務方式,實現了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服務模式,全力打造紫金服務型營商環境,助力企業發展壯大?! ?/p>
紫金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輻射帶動第一圈層。“雙區”的產業轉移和廣闊的市場需求,給紫金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紫惠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打通了紫金“融深”“融灣”的戰略通道。黃贊福 攝
要加快“融深”“融灣”步伐,交通必須先行。5年來,紫金縣累計投入87.8億元建設交通基礎設施,新增高速公路60.5公里,改造國、省、縣、鄉道103.5公里;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全國示范縣;加快形成外聯內暢的交通體系,全面融入河源都市半小時經濟生活圈、粵港澳大灣區2小時經濟生活圈,實現與深圳都市圈、惠州“豐”字交通網絡的快捷聯通,成為最鄰近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輻射熱點地區。
隨著贛深高鐵河源站、河惠汕高速公路、河紫快線等重大交通項目加快建設,紫金必將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強的發展后勁。當前,眾多企業包括不少知名房地產集團和行業龍頭企業瞄準紫金這一投資寶地,紛紛搶灘布局。選擇紫金就是投資未來,已經成為不少企業的共識。
紫金縣不僅地價、電價、水價、人力成本等投資成本均居全省至低水平,而且人力資源豐富,縣內兩所職業技術學校每年可輸送各類專業技能人才2000多名。企業可與學校合作,根據發展需要進行定向人才培養。縣人社部門與11萬外出務工人員建立點對點聯系,可解決企業用工難題。
▲落戶紫金的春米六智科技公司生產車間 肖斌 攝
除了投資成本低外,園區的優惠政策也非常具有吸引力。紫金縣委、縣政府對入駐園區的企業實行最優惠的政策,涵蓋建廠補貼、工業技改、貸款貼息、稅收獎勵、上市扶持、企業員工住房補貼等13個大項33個小項。
比如,在建廠補貼方面,建廠補貼標準為每平方米獎補60元。在貸款貼息方面,企業用于生產性的貸款,貸款期限1年以上,最高貼息50%,每年最高貼息額度為500萬元,貼息期為2年。在鼓勵上規方面,首次上規(產值達到2000萬元)獎勵30萬元;企業上規后,當年納稅增長20%以上,新增地方留成部分50%獎勵企業,最高不超500萬元。在扶持優質項目方面,通過省產業園招商選資獎勵金評審的入園項目,分階段獎補500萬元。在企業上市扶持方面,給予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的企業630萬元的獎勵。在科技創新扶持方面,珠三角地區高新技術企業整體搬遷入園,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給予一次性200萬元支持;企業將研發總部遷入,給予一次性200萬元的支持;獲得國家、省、市等級別科學技術獎的特等獎和一、二等獎的項目,分別給予配套獎勵。在高效益企業扶持方面,入園企業年度產生稅收達到20萬元/畝以上的,前3年企業上繳稅收地方留成部分100%用于獎勵企業;后2年50%用于獎勵企業。在工業技改創新扶持方面,符合條件的入園企業全部納入技術改造,購置設備300萬元以上的,按其購置智能化設備金額的17%-20%給予支持,單個項目支持額度最高不超過500萬元;對組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的,給予一次性100萬元的支持。在員工購買補貼方面,紫金縣出臺《紫城工業園企業員工住房補貼實施細則》,從2019年開始,縣政府連續三年每年拿出200萬元“招工攬才”,以抽獎的方式,為園區服務滿一年以上的企業員工提供住房補貼,最高10萬元,最低5萬元。
近年來,紫金不斷修訂和完善《紫金縣工業園區鼓勵投資若干政策措施》,不僅“真金白銀”的招商政策得到廣大客商的認可和贊譽,而且“專員制”“代辦制”的貼心服務,讓投資企業省心、省力,安心經營、聚焦發展。
去年以來,紫金扎實開展“優化營商環境攻堅年”活動,緊密對標“雙區”制度和市場規劃體系,破除制約發展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生產要素流動便利化,全力打造與粵港澳大灣區同等水平的營商環境。
目前,紫金成立了縣投融資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重大項目聯動機制,最大限度引導資金、土地等要素協同向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平臺集聚。同時,嚴格執行服務事項清單標準化制度,完善重大投資項目服務“綠色通道”,全面推行為企業服務承諾“公示制”、重大項目服務“專員制”、投資建設項目“代辦制”等模式,增強紫金特色優質服務效能。
同時,紫金縣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深入推進政務服務改革建設工作,運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思維,提升工作效率,圍繞企業群眾所需,立足政府所能,勇于改革創新,積極推行“三多向一”“八個特色辦”“服務下沉”等政務服務改革創新舉措,切實為企業群眾提效減負,努力打造人民滿意的政務服務環境。
一是“多門”向“一門”集中??h級政務服務大廳共進駐35家單位包含725個事項,進駐率達100%,解決了企業群眾進多門辦事的難題。二是“多窗”向“一窗”集中。依照“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綜合服務模式,設置綜合服務窗口17個,配備工作人員17人,實現任一窗口均能受理29家進駐單位346項服務事項,一窗受理率達100%,切實減少了企業群眾在實體大廳排隊等候的時間。三是“多次”向“一次”轉變。堅持“群眾和企業辦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高質量做好政務服務事項“十統一”標準化梳理和辦事流程優化工作,削減各類繁瑣手續和不必要證明,實現了企業登記注冊等108個高頻事項“最多跑一次”。四是政務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數據上云、服務下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紫金以全市“數據上云、服務下沉”建設試點為契機,大力開展鎮村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梳理工作,推進辦事流程優化再造,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下沉到鎮、村(社區),著力打通了基層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
紫金堅持“富民強縣”目標,除了舉全縣之力發展工業項目,壯大財源外,還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藏富于民,激活廣大鄉村發展活力,把紫金的“八山一水一分田”變為金光閃閃的“金山銀山”。
短短幾年時間,紫金茶產業實現規模從小變大、管理從散亂到規范、品牌由弱變強的根本性轉變。異軍突起、后來居上的“紫金茶”,已經成長為廣東三大名茶之一,成為紫金的綠色生態名片,不僅引領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更吸引了眾多企業投資綠色產業。
▲備受粵港澳大灣區群眾喜愛的紫金蟬茶 黃贊福 攝
目前,紫金已建成省級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園,榮獲“2020年中國茶業百強縣”稱號。“紫金蟬茶”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品”“大灣區最受消費者喜愛區域公共品牌”,獲評“廣東十大好春茶”數量連續3年位居榜首。同時,大力發展農業精深加工產業,加快推進農旅融合工程,打造了紫金客茶谷、承龍嶂茶旅基地、金豐號客家茶莊園等8個三產融合示范園。據統計,紫金縣茶產業產值由2015年的1.5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6億元。預計到2025年底,全縣茶葉種植面積可達8萬畝,總產量達5000噸,綜合產值超15億元。
綠色產業發展高質高效。發展茶產業的同時,紫金立足資源特色,緊抓“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不斷拓展三紅蜜柚、肉鴿、藍塘土豬、三黃胡須雞等特色產業種養規模。目前,建成農業特色產業村18個、農業特色專業鎮1個。同時,建立健全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合作經營模式,培育省級以上示范合作社3家、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3家、縣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5家,將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增強收入支撐。
紫金生態良好、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不僅是種植茶葉的黃金寶地,還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近年來,紫金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發展,充分借助區位優勢、氣候資源和茶產業基礎,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平臺”“大網絡”“大市場”,以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名副其實的優質“茶罐子”“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為目標,緊抓河源市打造東江上游產業帶、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和鄉村振興的契機,加快綠色產業發展,推動“三產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
短短三四年間,紫金取得了令人振奮的兩大發展成果,先后建成紫城工業園和藍塘產業新城,工業園區建設創造了“紫金速度”。同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也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紫金茶”從默默無聞到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品”,紫金縣成為“2020年中國茶業百強縣”,眾多茶旅綜合體成為網紅打卡點。紫金的綠水青山正成為吸引眾多優質企業投資的“金山銀山”,敬梓溫泉康養小鎮項目等一批優質產業項目紛紛搶灘紫金。目前,紫金形成了一、二、三產齊頭并進、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