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无尽,26uuu欧美日韩国产,特级毛片s级全部免费,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蘇區鎮:以“典型鎮”培育為引擎,繪就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發布時間:2024-12-19 來源: 本網 閱讀人次: -
【字體:
  今年以來,蘇區鎮以“百千萬工程”第二批典型鎮培育為建設契機,立足鎮域特色,圍繞典型鎮“1+4+7+9+N”的建設要求,聚力推進典型鎮建設的各項重點工作,推動鎮域環境提“顏”增“質”,繪就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圖片

  

  一、搶抓歷史機遇,奮力塑造紅色蘇區典型樣板

  以典型鎮培育為契機,搶抓“百千萬工程”政策機遇,傳承紅色基因,拓展生態資源,外引內聯,著力打造“紅色教育+綠色休閑”的文旅名鎮。

  一是做好一個規劃。全面梳理鎮文化、自然等各類資源稟賦,完成《河源市紫金縣蘇區鎮鄉鎮建設規劃說明書》,配套“一庫三圖一書”,在第二批典型鎮建設規劃審查中獲得“優秀”等次。同時就人居環境整治、風貌品質提升等方面謀劃了23個典型鎮培育建設項目,勾勒出蘇區文旅名鎮的建設藍圖。

圖片

  二是集中一個力量。成立典型鎮培育建設工作專班,建立并完善“1天內回應需求事項、每3天調度工作進展、每7天聯合督導檢查”的工作推進機制。科學制定“施工圖”和“工期表”,形成“一領導一項目,一項目一工期”的跟蹤執行模式,并堅持外業和內業雙向發力,全力以赴推進省“百千萬工程”典型鎮培育工作。

  三是建成一批項目。搶抓建設工期,變“節假日”為“施工日”,在確保工程質量與安全的前提下,拼出項目“加速度”。蘇區鎮18個典型鎮考核建設項目中,已順利完成長者飯堂、圩鎮客廳、垃圾中轉站升級改造等17個項目。

  二、立足蘇區特色,傾力構筑美麗圩鎮“七個一”

  以“一鎮一施工圖”為引領,深入挖掘紅色歷史與本地客家文化,將其融入項目建設中,打造獨具蘇區特色的“七個一”。目前,“七個一”建設項目均已竣工。

  一是提煉蘇區元素,彰顯特色。以“紅屋”等歷史建筑為藍本,提煉出蘇區特色文化符號,巧妙融入主街、小公園、入口通道等項目,通過墻面彩繪、特色招牌、路燈裝飾等形式展現蘇區過往革命的崢嶸歲月,營造濃郁的紅色文化氛圍,體現蘇區鎮鮮明的紅色文化特色。

  二是學習先進經驗,打磨細節。積極借鑒陸河、博羅等地先進經驗,以白灰色調為底,噴涂真石漆,統一圩鎮主街建筑外立面風格,完成135棟圩鎮建筑外立面提升。同時,美麗圩鎮客廳參考石灣鎮等地經驗,融入了戰略布局、產業鏈構建、“史-學-茶-園”新篇章等“百千萬工程”相關元素。

圖片

  三、推動綜合施策,全面提升鎮村人居環境品質

以城鄉風貌管控行動與干凈整潔有序鎮街打造行動為依托,樹榜樣、立標桿,以點帶面提升鎮村“顏值”,進而提升人居環境的整體品質。

圖片

  一是大力實施城鄉風貌管控行動。圍繞“一鎮、一路兩村”,堅持示范引領,壓茬推進,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示范引領作用,大力開展樣板房、示范片建設,推動鐵皮“黑化”、裸墻“白化”,逐步推動整改成效由示范片向國道沿線延伸、向典型村內擴展。目前,已啟動外立面改造的“裸房”共182棟,已完工146棟;已拆除、改建臨時建筑(鐵皮棚、瓦)88處、面積5815平方米;民房側面裝修動工144戶,完工141戶;圍墻刷白動工21處,完工21處。

  二是合力推進鎮村環境清潔行動。借助節日村民回鄉契機,以“迎中秋·慶國慶”為主題開展全鎮清潔行動。組建路域綠化凈化行動隊,清理國道路段水溝,平整路肩,修剪高草。實施新一輪“三清三拆三整治”,摸排并清理積存垃圾、河道淤泥、拆除亂搭亂建、整治生活污水、“三線”問題。

  三是常態化開展圩鎮整治提升行動。制定分組名單,負責每日輪流進行日常的整治提升工作。在查找并彌補不足之處的同時,不斷增強居民的意識,推動圩鎮實現從“一時整治一時美”到“自我提升時時美”的轉變。

  四、狠抓產業融合,全面釋放鎮域經濟發展潛力

堅持“紅+綠”發展思路,加快推動紅色資源開發利用,寫好“土特產”文章,并依托本地產業基礎和優勢資源充分運用強村公司平臺,培育打造本土品牌,推動多元化創收,實現產業“共育”、資源“變現”。

  一是做好“蘇區茶”文章。深入實施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大力推動青林峰、沐林聽風等茶園提質擴容,加快雅茗谷、壹品文化等2個茶園文旅綜合體建設,助力鎮域茶葉種植面積超2500畝,其中青林峰茶接連在2024年“中茶杯”大賽中與第二屆中國蟬茶大賽中榮獲“茶王”稱號。此外,從“紫金蟬茶”處落筆,融合蘇區文化元素,由強村公司負責塑造“蘇區茶”品牌,統一種植標準、加工標準、包裝設計,推出蘇區綠茶、蘇區紅茶等系列產品,以保價收購形式帶動茶農種植,預計每年實現戶均增收2.5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超60萬元。

  二是續寫“蘇區瓷”篇章。深挖百余年發展歷史的蘇區陶瓷產業,通過“政府主導+鄉賢注資+企業管理”的模式,三方共同成立陶瓷企業,從資金、技術、產品等方面激發傳統陶瓷企業活力,將紅色文旅與陶瓷產業相結合,推出帶有蘇區元素的茶杯、擺件等陶瓷文創產品,預計可帶動就業20人、人均年增收4萬元,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超4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