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六大重點工作推動“兩地”建設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局 當好全市“融深”“融灣”排頭兵
核心提示:
啟航新征程,奮斗開新局。2月6日至8日,紫金縣勝利召開縣十六屆人大六次會議和政協十屆六次會議,并審議通過了《紫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政府工作報告》等,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路徑、主要預期目標和2021年重點工作,進一步指明了加快“兩地”建設、爭當全市“融深”“融灣”排頭兵、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局的奮斗方向。
藍圖已繪就,實干贏未來。會議號召,全縣上下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工作部署,永葆初心、牢記使命,乘風破浪、揚帆遠航,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緊扣“兩地”建設目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加快“兩地”建設,奮力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爭當全市“融深”“融灣”排頭兵,為紫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更大成就而努力奮斗,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
關鍵詞
“目標和要求”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期,更是紫金縣后發趕超、提速發展的機遇期。“十四五”時期紫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到2025年達到17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產業形成較大規模,現代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業加快發展。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紫金縣將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工作部署,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緊扣“兩地”建設目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2021年,紫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2.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完成市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關鍵詞
“六大重點”
突出平臺建設,
高質量推進“融深”“融灣”
——持續推進紫城工業園建設。加快完成首期公共服務區商業區、體育館等配套項目建設;推動聚飛鑫科技等12個項目動工建設和大陽電工、優唯電器等8個項目投產擴產;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實現增長13%以上。全面完成二期6960畝征地收尾工作,啟動二期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拓寬發展空間;完成省級工業園申報認定工作,提升園區接納和承載能力。圍繞新電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集中力量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和品質上乘的項目,持續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力爭引進項目8個、總投資30億元以上。
——加快開發藍塘產業新城。緊緊圍繞金盛蘭優特鋼項目首期7月底動工投產目標,加快推進配套項目建設;完成首期6.68平方公里征地拆遷工作,啟動首期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新制造、新材料、新醫藥三大主導產業,力爭全年引進8個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高質量項目,把新城打造成為“雙區”產業轉移重要平臺。
——高位謀劃縣城城南新區建設。一體化推進新區和老城空間規劃,優化基礎設施、城市商圈、公共空間、居住等片區布局。逐步完善安良大道、興安路等核心主干道市政配套,優先規劃建設城市主路網。加快推進千家寨生態公園主入口廣場等功能配套建設,做好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文章,繼續做好土地儲備文章,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城管執法法治建設,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
——推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擴容提效。力爭茶葉種植面積擴大至6萬畝,加快引進一批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實現茶葉產業多元經營。以創建省級農業科技園為契機,通過引進科研院所、采用智慧農業系統、有機種養等方式,加速集聚茶葉領域的現代科技要素。提升品牌價值,推動“紫金蟬茶”創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突出產業發展,
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
——促進產業高質高效。建成農業特色產業村18個、農業特色專業鎮1個以上,培育省級以上示范合作社3家、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3家、縣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5家以上。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抓好耕地恢復、補充耕地和撂荒地復耕復種,建設1.06萬畝高標準農田,切實保障糧食供給安全。大力打造紫金客茶谷、承龍茶旅基地、金豐號客家茶莊園等8個三產融合示范園。
——促進鄉村宜居宜業。提檔升級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實現自然村集中供水率85%以上,完成村級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深入推進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工作,加快推進黃塘、龍窩、九和示范鎮和龍窩彭坊等59個示范村建設,提升打造龍窩彭牌嶂、九和金光大道示范片區。
——促進農民富足富裕。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動態跟蹤“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健全“兩易”人員動態監測幫扶機制,防止出現返貧和新增貧困人口。全面完善、規范扶貧資產監督和管理,確保安全運行、保值增值。
突出綠色引領,
高質量實施生態保護
——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完善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等生態保護機制體制,筑牢生態環境屏障。完善環境質量監測體系和生態環境聯合執法機制,以“零容忍”態度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深化污染防治攻堅。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確保空氣環境質量持續走在全市前列。深化河湖清潔專項行動,確保水環境質量穩定在II類標準以上。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對重金屬、化學品生產和危險固廢處理等重點企業實行全過程監管和風險防控,確保土壤環境安全。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積極推進林相改造和森林擴面提質,科學有序推進速生豐產桉改造,高質量完成森林撫育23萬畝,建設森林鄉村5個。落實最嚴格的森林防滅火工作責任制,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突出軟硬聯通,
高質量打造營商環境
——聚力打造硬聯通。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和惠州“豐”字交通規劃,積極推動深河、河揭等高鐵在紫金縣規劃設站,加快國道G236龍潭至升平段改建、省道S120線林田至好義段等項目建設,力爭河惠莞高速紫城出口半互通改全互通,推動國道G355線紫金林田至江東新區勝利段等項目年內動工建設。加快推進3個500千伏、1個220千伏和2個110千伏電力工程建設,布局5G通信網絡、新能源充電樁等“新基建”,推進紫金縣與“雙區”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
——全力優化軟聯通。優化企業服務,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全年幫扶10家以上企業上規。加快推動“放管服”改革,把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類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分別壓縮至90個和50個工作日以內。啟動縣政務服務中心規劃建設,完成政務服務能力提升改革工作。
突出擴大內需,
高質量投身構建新發展格局
——擴大有效投資。用好新增專項債券資金,推動33個年度總投資50億元的省市縣重點項目落地實施。深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建立健全“1+3+N”重大項目聯動機制,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主動對接省、市部門,積極儲備一批“十四五”規劃實施重大項目,持續增強投資后勁。
——促進消費升級。培育新型消費,培育和發展8家本地優秀商貿企業,力爭新增限額商貿企業10家以上,加快健全商貿流通服務網絡體系。提升傳統消費,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發展服務消費,大力發展“旅游+農業”“旅游+溫泉”“旅游+文化”“旅游+體育”等業態經濟。
——推進創新發展。積極對接“雙區”創新資源,加快紫城工業園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力爭全年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3家。繼續深入實施技術升級改造三年行動計劃,計劃投入3.5億元,力爭年內完成規上工業企業技改10家。
突出民生福祉,
高質量推進社會建設
——夯實現代教育基礎。積極穩妥推進“麻雀小學”撤并工作,加快實施第二批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快推進紫城三中改擴建項目,建成九年一貫制學校,穩步推進佑文中學、金山學校、民辦學校等項目建設,逐步緩解縣城學位壓力。積極推進“縣管校聘”改革工作,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積極開展信息化示范校創建活動和智慧教學平臺項目試點工作,培育一批信息化與教育教學管理深度融合的示范學校。
——推進健康紫金建設。加強“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工作,完善縣、鎮、村遠程醫療平臺建設。補齊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的短板,持續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
——推動文體事業發展。加快縣新“三館一中心”項目建設,提升“四館一站”和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服務等級。舉辦縣第五屆職工運動會,完成蘇區革命舊遺址群整體提升項目一期工程,實施紅二、四師會師舊址公園等工程建設。
——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進一步改革完善社會保險制度,穩步推進敬老院提升改造工程。深入實施“雙百工程”,加快整合“雙百”社工、社會救助經辦人員和殘疾人專職人員,年底前實現鎮級社會工作服務站全覆蓋。
——加強平安法治建設。深入實施整治突出毒品問題三年行動計劃和“颶風”系列專項行動,持續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突出抓好道路交通、消防、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各類較大以上安全事故的底線,確保社會環境平安穩定。
——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今年,紫金繼續辦好民生“十件實事”:增加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學位;提高低保、特困人員、孤兒基本生活補貼和殘疾人兩項補貼保障水平;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督檢測能力建設;推進縣城提質擴容;完善農村集中供水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免費實施出生缺陷篩查;加強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及削坡建房隱患排查整治;實施美麗鄉村連片示范和宜居村建設工程;實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本報記者 田紅秀 特約記者 黃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