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提線木偶戲傳承人鐘蔭光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我市4位傳承人被列入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在入選的傳承人名錄中,我市鐘蔭光(紫金提線木偶戲傳承人,入選傳統戲劇目錄傳承人)、張順利(龍川雜技傳承人,入選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目錄傳承人)、賴煥清(忠信花燈傳承人,入選傳統美術目錄傳承人)、黃準多(蒲米制作技藝傳承人,入選傳統技藝目錄傳承人)位列其中。
2006年,鐘宣華等提線木偶戲老藝人在排練廳授徒習藝情景。
“提線木偶戲”是廣東省紫金縣龍窩鎮的一種傳統戲劇,流行于紫金縣、五華縣、惠東縣、海豐縣、陸豐縣、揭西縣等地。
“提線木偶戲”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音樂由粵劇、花朝戲唱腔,民間小調、山歌曲調衍生而來,自成一格。演出人物角色生、旦、公、婆、凈、丑六大行當齊全,伴奏器樂有木魚、嗩吶、二胡、高胡、鑼鼓、簫、揚琴、鈸等。表演時,布置一個小舞臺,只見木偶不見人,提線表演者站在帷幕后高處,一邊操縱木偶,一邊念唱。
“提線木偶戲”傳統劇目有《白蛇傳》《薜仁貴征東》《化子進城》等。新中國成立后,創作了《有了土地多生產》《銀山笛聲》《八仙下凡來慶壽》等一批現代木偶戲劇目,參加縣文藝匯演并獲獎。
2013年,紫金縣龍窩木偶戲劇團“非遺日”在龍窩鎮進行宣傳展示“提線木偶戲”。
據《紫金縣志》《紫金文史》記載:“1885年,龍窩寶洞人鄧木開從福建引進提線木偶戲,組建‘榮華堂’木偶戲班。”清末民初,龍窩鎮一帶有榮華堂、崇華堂、新艷華等8個木偶戲班,盛時藝人近百人。
上世紀五十年代,龍窩鎮仍有寶洞鄧氏和慎田鐘氏二個木偶戲班。1954年,五華“漢調”木偶戲劇團在紫金演出時瀕臨解體,由當時紫金縣政府文教科接管,其間龍窩木偶戲藝人加入該團參加演出,1961年以該團為主組建廣東省木偶戲劇團二團。
“文革”期間木偶戲停演,改革開放后,木偶戲恢復演出,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仍演出頻繁。2007年,寶洞、慎田木偶戲班合并為“紫金縣龍窩鎮木偶戲劇團”。
龍窩木偶戲劇團演員表演木偶戲。
2000年以來,木偶戲多次參加河源市、紫金縣文藝匯演和春節文化活動。2007年龍窩“提線木偶戲”分別被列為河源市、紫金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年來,木偶戲劇團培養人才、更新設備,演出場次逐年提高,受到省內外新聞媒體關注。
龍窩“提線木偶戲”已有130年歷史,在河源市具有唯一性,具有重大的藝術影響力。“提線木偶戲”傳統劇目多數取材于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和歷史人物,宣揚忠貞愛國、懲惡揚善、向往美好愛情等積極主題。木偶戲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和伴奏音樂也源于民間,這些都表現出其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當地民俗風情。
劇本唱詞發展帶有社會形態變化的特點,是研究當地社會和生產力發展情況的歷史證物。因此,“提線木偶戲”在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