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2-7 來源: 紫金縣
2024年我們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承壓前行、克難攻堅,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積極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9.01億元、同比增長3.5%、增速排名全市第3,地區生產總值對比2019年在全省各縣(市、區)中排名實現前移7位,經濟總量、農業總產值分別在全市各縣(區)中前移1位。完成工業投資42.9億元、比增2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2億元、比增4.6%,固定資產投資70.3億元、比增1.8%,增速均排名全市第2。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3億元、比增3.9%,總量穩居全市首位。高質量開展“五經普”工作。
——堅持以“頭號工程”力度實施“百千萬工程”,全力以赴、狠抓落實,在全省進位類賽道上加力提速。實體化運作“1369”一體指揮體系和“2+16+17”抓落實機制,推動2023年度在“百千萬工程”考核中取得進位類良好等次,4鎮30村典型鎮村培育成效明顯。大力推進城鄉風貌管控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完成4024棟農房風貌提升和370戶農房微改造,義容鎮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鎮,龍窩、蘇區等鎮達到市級“示范圩鎮”標準,全縣16個圩鎮全部達到“宜居圩鎮”標準,紫城黃花村等5個村入選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名單。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累計發動社會認捐超5600萬元,凝聚起全社會參與“百千萬工程”的磅礴力量。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用心用情推動民生福祉持續改善。面對財政運行較為困難的情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仍保持在八成以上,十件民生實事全部兌現,推動民生福祉可感可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以內,城鎮新增就業4812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142人。我縣被評為省級課改行動實驗區,政府教育履職評價排名全市第1,龍紫實驗學校連續三年中考成績位居全市前列,紫金中學特控上線率和本科上線率均創十九年歷史新高,藍塘中心小學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縣中醫院順利創建國家級高血壓達標中心,4家衛生院獲國家衛健委通報表揚。全年發放社會救助資金2.12億元,保障46.9萬人次。食品安全工作獲市評議考核A級,交通安全工作在全市“減量控大”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
【建置沿革】
紫金地域,春秋時屬百越地,戰國屬楚,秦代起屬南海郡博羅、龍川兩縣地,隋唐為歸善、興寧兩縣地,宋元為歸善、長樂兩縣地。明隆慶三年(1569年)置永安縣,屬惠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民國3年改永安縣為紫金縣,屬潮循道,民國15年隸屬東江各屬行政公署,民國26年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8年(1949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紫金縣解放,隸屬于東江專區。1952年改屬粵東行政區,1956年隸屬惠陽專區,1959年改屬汕頭專區,1963年復屬惠陽地區,1988年改屬河源市。
【紫金縣由來】
紫金建縣前,分屬長樂、歸善兩縣地。明朝嘉靖年間,兩縣農民、礦工起義不斷,范圍延及興寧、程鄉(梅縣)、揭陽、河源、龍川、博羅,及海豐、東莞,均以歸善縣古名、寬得都和長樂縣琴江都為大本營。其中歸善青溪磜頭山礦工起義持續20多年。省、州府數次派兵征剿,因幅員廣、山瀝多、易聚散,而未見顯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兩廣都御史吳桂芳派重兵第五次征剿,鎮壓起義。為保安靖,明隆慶三年(1569)朝廷批準割劃歸善縣古名都(秋香江流域)、寬得都(柏埔河、義容河流域),長樂縣琴江都(琴江上游流域)設立永安縣,取永遠安定之意。以古名都烏石約安民鎮(今紫城鎮)為縣治,建筑縣城。因縣名與福建省延平府永安縣相同,且其建縣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117年設縣,民國3年(1914年),中央政府批準廣東永安縣改名為紫金縣(因縣城有紫金山而得名)。
【位置 面積】
紫金縣位于廣東省東中部,河源市東南部、東江中游東岸。東接五華縣,西與博羅縣隔東江相望,西南與惠州市惠城區相接,南與惠東縣相鄰,東南與陸河、海豐縣毗鄰,西北與河源市源城區相鄰,北界河源市東源縣。地理坐標:東經114°40′~115°30′,北緯23°10′~23°45′。全縣境域東西長88.6公里、南北寬64公里,總面積3635.13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紫城鎮,距省會廣州市270公里、深圳市223公里、河源市6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