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10 來源: 紫金縣

【孫中山先祖入粵祖籍地】位于紫金縣中壩鎮發昌村孫屋排,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立放有孫穗芳博士捐獻的24K金箔孫中山半身銅像。紫金縣致力于打造孫中山先祖入粵祖籍地文化品牌建設,2013年,縣政府投入資金200多萬元重修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征收拆遷發昌村孫屋排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周圍房屋等附屬建筑,平整土地近2000平方米。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重建于2013年7月動工,工程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00平方米,縣政府投資120多萬元,按文物“修舊如舊”原則,修復木屋構架、磚瓦結構的“上三下三兩頭橫”傳統民居。2014年8月,在中壩鎮發昌村孫屋排舉行孫中山先祖入粵一世祖屋修建工程竣工暨孫中山銅像揭幕儀式,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博士和縣委書記陳榮卓為孫中山銅像揭幕,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鑫致辭,有孫氏后裔代表20多人參加儀式。

孫中山祖籍紀念館 位于紫金縣城東北21公里的中壩鎮發昌村孫屋排,距中壩鎮1公里。該館原為孫中山入粵始祖的孫氏宗祠,始建于清代,民國重修,面寬3間,進深3間,磚木構筑,建筑面積782平方米。民國31年(1942年)成立紀念館,1986年紀念孫中山誕辰120周年時恢復陳列。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主席屈武題寫“紫金中壩孫中山祖籍紀念館”館名。1995年11月,該館被河源市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館內陳列:1944年4月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孫中山之子孫科書寫的“中山中學”校名,1983年5月孫科夫人陳淑英題寫的“國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的題詞,1985年9月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題寫的“中山紀念小學”校名,1986年11月,民革中央辦公廳發給孫中山祖籍紫金(中壩)孫屋排孫氏籌備小組舉行孫中山誕辰120周年大會的賀電以及孫中山先生的銅像;1999年4月,孫中山嫡孫孫治強題寫的“孫文先生祖籍紀念館”和“祖父孫文祖籍在紫金”的親筆題詞以及掛圖等一批文物史料。

中壩鎮發昌村孫屋排孫中山先祖入粵祖籍地,有孫氏入粵一、二世祖祖祠、紫金中壩孫氏開基祖孫友松墓[中壩鎮塔凹村,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及妣駱八十娘墓[中壩鎮發昌村,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1987年6月,縣政府將孫友松墓、駱八十娘墓和中壩孫中山祖籍紀念館列為第二批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中壩鎮第二中學(1990年9月創辦)于1993年5月改名為“慶齡中學”,時任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題寫校名。“中山中學”“慶齡中學”并為名勝。2003年9月8日,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博士偕男前往紫金縣中壩鎮尋根問祖,題寫“尋根問祖”“弘揚中山博愛、博學精神”等詞。2005年5月20日,宋慶齡基金會考察團先后到孫中山祖籍地參觀考察。2007年,縣政府投入100萬元完成孫中山祖籍一世祖屋的征地拆遷工作;同年3月23日在孫氏入粵一世祖祠原址舉行孫中山祖籍紀念館開工奠基儀式,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博士與其兒子王祖耀以及省、市、縣有關領導應邀參加。

紫金中壩孫中山紀念館 位于紫金縣中壩圩鎮。是重檐廡殿頂的仿古建筑,前廊7間8柱。2010年10月動工建設,2011年5月落成開館,投資760萬元,占地面積3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約908平方米。一樓安放有孫中山銅像、陳列孫中山入粵始祖開基地沙盤模型;二、三樓設展覽廳,展出孫中山的祖籍淵源及其生平史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