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10 來源: 紫金縣
木偶戲主要有提線木偶戲和手擎木偶戲二種。提線木偶戲最早傳入永安(紫金)是在清光緒十年(188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由龍窩寶洞村鄧木開登人從福建引進,組建了第一個木偶戲班——“榮華堂”,當時戲班以粵語演唱為主,丑角用客家話插白。代表劇目有《白蛇傳》、《薛仁貴征東》、《關云長取長沙》、《瓦崗寨起義》、《花子進城》等,龍窩提線木偶戲流行區域主要是紫金、五華、海豐、陸豐、惠東、淡水、揭西、韶關等地。
民國時期,龍窩鎮一帶有8個提線木偶戲班,分別是榮華堂、崇華堂、瑞長春、聚華堂、新艷華等。上世紀八十年代,龍窩鎮仍保留有寶洞村鄧氏戲班和慎田村鐘氏戲班,2007年這兩個劇團合并為龍窩鎮木偶戲劇團。木偶戲傳統劇目題材大多取材于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唱腔音樂是在民間小調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采用類似花朝戲唱腔。戲中道白、唱詞清時以粵語為主,民國以后改用客家方言。人物角色分生、旦、凈、丑,用器樂伴奏,常用的器樂有木魚、揚琴、嗩吶、二胡、高胡、鑼鼓、鈸等。龍窩提線木偶戲表演技藝精湛,獨具一格。木偶像一般高約50-60里面,其關節部位都有線牽動,每根線集中在頂部一塊竹片上。木偶的懸線少則十多條,多則二十條。有的木偶除了手腳活動外,眼睛和嘴都會動。表演時,布置一個小舞臺,只露木偶不見人,表演者站在帷幕后高處俗稱“天橋”的地方,一邊操縱木偶表演,一邊念唱,民樂隊在旁伴奏。木偶戲適合于節日、廟會以及慶典等活動時,在鄉村禾坪、廣場演出。
2000年紫金縣舉行了元宵民間藝術展演活動,龍窩提線木偶戲參加了演出,獲得觀眾好評。此后多次參加河源市和本縣民間藝術巡游演出和春節文化演出活動。該項目于2009年被河源市人民政府列入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弘揚優秀客家文化,進一步做好龍窩提線木偶戲的保護和傳承發展,2007年縣委辦、縣府辦印發了《關于龍窩木偶戲保護方案》,成立保護工作機構。文化和旅游部門認真做好普查、挖掘工作,整理木偶戲劇目20多個,更新了一批演出道具、設備,整合寶洞、慎田兩個木偶戲劇團,成立紫金縣龍窩鎮木偶戲劇團,2008年起木偶戲逐步恢復演出。今年來,龍窩提線木偶戲劇團不僅在本縣演出,而且還被邀請到河源、湖南等地演出,龍窩提線木偶戲在河源市具有唯一性,藝術特點鮮明,深受群眾歡迎。2015年被列入廣東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