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1-10 來源: 紫金縣

紫金飲食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形成“燒、香、熟”為主的特點(diǎn)。品味偏咸。

【豬肚蠔豉發(fā)菜湯】 辦喜事時常用的一種湯,取其好事、發(fā)財之意。制法:先將洗凈的豬肚、蠔豉一同放入砂煲內(nèi),一次性加入清水,用慢火煲至豬肚用木筷可穿透。然后取出豬肚將豬肚內(nèi)壁切花,再切成長形小塊放入原砂煲湯內(nèi)并放入發(fā)菜(發(fā)菜80年代末始興)煲沸,加適量花生油、鹽、胡椒粉等,撒些蔥花調(diào)味即可。

【八刀湯】 是用新鮮豬心、肺、肝、腎、舌、粉腸、腰枚肉和膈心肉等豬的八個部位的肉一起加工而成,名曰“八刀湯”。
制法有兩種:
一是煮湯。先將上述肉料切成薄肉片,加入適量胡椒粉、鹽、花生油。然后在鍋內(nèi)放入適量用豬骨熬成的湯煮沸,將肉片放入鍋內(nèi)煮2~5分鐘,舀入碗中加少許蔥花,即為八刀湯。食時可用生抽、生蔥頭、香菜、花生油做蘸味料。特點(diǎn):湯味清淡、鮮甜,肉脆、嫩、滑。
二是煲湯。先將上述豬肉及干魷魚放入砂煲內(nèi)一次性加入清水,用慢火煲一小時以上。然后將肉料撈起切成長形小塊放入原砂煲湯內(nèi),加適量鹽、胡椒粉調(diào)味,煲沸即可。特點(diǎn):味道清香、鮮甜。

【釀鴨飯】 是紫金人宴席常用菜色之一,在紫金縣東南部較常見。
制法:先將宰凈的番鴨(約3公斤)取去內(nèi)臟洗凈,放入鍋內(nèi)煮熟撈起,將皮取出,去骨,將肉撕成肉絲。然后將花生米炒酥(去衣掰片),魷魚浸軟切成絲,以及五花肉切成粒狀肉丁,加生抽、胡椒粉、食鹽拌勻。再把糯米(2~3斤可制作4~6碗)用清水浸潤后放入鍋內(nèi),加鴨湯炆至熟爛。最后將鴨皮分成4~6塊,取其中一份鴨皮平放在二海碗底,將肉絲、魷魚絲、花生米均勻地放在鴨皮上面,再將糯米飯舀入碗內(nèi),表面呈弧形略高出碗面為宜,中間用木筷插一孔至碗底便以通蒸氣,放入蒸籠蒸約30分鐘。然后轉(zhuǎn)入大海碗,加少量花生油、蔥花,即可上席。

【八寶飯】 是宴席常用菜色之一,在紫金縣南、西南部較常見。
制法:先把蒸至八成熟的糯米飯與適量的蓮子(去心)、百合(去皮)、薏米、紅棗、花生米(炒酥去衣)、切成塊狀的桔餅、瓜條、冰糖或紅糖等8種配料拌勻。再在大海碗內(nèi)鋪上一塊豬板油,鋪上一層配料,將滲入配料的糯米飯倒入碗內(nèi),放入蒸籠內(nèi)蒸熟,降火后轉(zhuǎn)入大盤即可。

【炆豬肉】 又稱扣肉,是紫金人宴席常用菜色之一。
制法:先取上等豬腩肉(又稱“五花肉”“五層樓”)切成方塊,放入鍋內(nèi)加清水煮熟(以木筷可穿透為宜),撈起冷卻后,用蜂蜜涂抹豬皮表面,放入沸油鍋內(nèi)炸至橙黃色,用鐵篩鏤撈起放入冷水浸約兩分鐘,撈起滴干水后待用(俗稱碗面),常用于辦喜事回禮。
食用時,切成皮面長約4厘米、寬約1厘米的長方形肉塊,皮朝下肉朝上,鋪在二海碗內(nèi)(有的每塊肉之間加一塊大小一樣的香芋),再鋪放排骨、蒜頭成弧形略高出碗面,然后加入適量胡椒粉、生抽、香料酒等配料,用碗倒扣蓋密,放入蒸籠蒸約半小時,再轉(zhuǎn)入大海碗變成排骨、蒜頭在碗底,皮朝上肉朝下在碗面,即可出桌。特點(diǎn):味香、肉滑,肥而不膩。

【牛肉(豬肉)丸】 是紫金的一種傳統(tǒng)菜肴,宴席中常用菜色。
制法:先將新鮮牛肉用刀解去白膜及牛筋,切成薄肉片,放在竹篩上放置通風(fēng)處晾干。然后將牛肉片放到大砧板上,雙手握肉丸刀(長方形鐵棒),用錘、掰、推、拼等刀法將牛肉打成帶纖維狀的肉羹。再在特制的陶缽內(nèi)放少許薯粉(增加黏度)、胡椒粉、魷魚碎片、鹽,加適量水使薯粉能和勻;將打好的肉羹放入陶缽內(nèi),用右手掌用力將肉羹在陶壁上推、拉、拍,使肉羹的纖維擴(kuò)張,更具有韌性和彈性。然后左手抓一團(tuán)肉羹,手指用力往復(fù)往掌心擠壓,使肉羹自然從拇指和食指組成的虎口中冒出,右手用湯匙將肉羹舀成圓球肉丸放入清水中。最后將肉丸和清水一起放入鍋內(nèi),用慢火煮至肉丸浮出水面舀起,放置通風(fēng)處備用。食用時,將肉丸放入煮肉丸的湯中一起煮沸,添加花生油、胡椒粉、鹽、蔥花、香菜調(diào)味即可。特點(diǎn):清甜、爽口,有韌性和彈性及胡椒的香、辣味。
豬肉丸制法的第一步是將新鮮豬肉去皮,其余步驟與牛肉丸制法相同。

【淮杞雞】(全雞) 宴席中常用的一種菜色。
制法:先將雞宰后(刀口要小)洗凈晾干。然后將浸潤的黨參、蓮子(去芯)、淮山、杞子及適量冰糖攪勻后放入雞肚內(nèi),頭、背朝上放入碗內(nèi)。再加入黃酒浸至雞的半身,用干凈白紙封密碗口放入蒸籠,蒸至雞肉能脫骨時即可。特點(diǎn):清甜,具有滋補(bǔ)作用。

【鹽焗雞】 宴席常見菜色。
制法:先將雞宰后洗凈、晾干。然后將熱鍋炒過的沙姜、鹽碾成沙姜鹽粉涂抹在晾干的雞體內(nèi)外,用薄韌的白紙裹封,放在底部鋪有一層大粒食鹽的鐵鍋上,再在雞的上面鋪上一層厚厚的大粒食鹽,蓋上鍋蓋,用慢火焗,直至有香味溢出即熟透。待后將雞取出,冷卻后剝?nèi)グ准垼蒙屯磕ㄈ∑ぃ讶馑撼山z條狀,將成只雞胸骨朝下,雞背骨朝上放入海碗內(nèi),再將肉絲均勻地鋪在雞背上,在雞肉絲上鋪上雞皮。特點(diǎn):既保留雞肉的原味,又有其獨(dú)特的咸香味。

【釀豆腐】 是一種家常菜及宴客常見菜色。
制法:先將豬肉(肥瘦為3:7)用刀搗成肉羹,加入魷魚丁、南米丁、油煎過的蔥頭碎茸和適量的胡椒粉、鹽粉、薯粉攪勻作為釀豆腐的肉餡。然后把豆腐切成長方體的小塊,用竹片劃一豁口,釀上肉餡,用煎、燜、蒸均可。特點(diǎn):易消化、香甜可口。

【釀春卷】 宴席一種菜色。
制法:先將雞蛋與面粉(按10個雞蛋配0.1斤面粉的比例)攪拌均勻成漿糊狀。然后用慢火使鐵鍋受熱均勻后,舀適量蛋粉漿至鍋內(nèi),擺動鍋身,使蛋粉漿薄度均勻,煎成橙黃色的蛋皮,取出自然冷卻。再將肉餡(與釀豆腐的肉餡的制法相同)做成長條狀,放在蛋皮1/3上面,將小部分的蛋皮卷起裹住肉餡,再向蛋皮中心平行地卷起剩余的蛋皮成長條肉卷,放入鋪有濕白布的蒸籠,蒸至熟透香氣溢出即可。冷卻后,切成寬約2厘米的春卷,在碗內(nèi)一層層擺好,再放入蒸籠內(nèi)蒸熱,加配料湯淋之即成。

【馬牙肉(芙蓉肉)】春節(jié)經(jīng)常做的一種菜,也是下酒的佐料。
制法:先將半肥瘦的豬肉切成拇指大的肉球,或切成厚約0.5厘米、長約2厘米的肉塊。然后將面粉(加適量水)、小茴、芝麻攪拌均勻至漿糊狀,把肉球(塊)放入面糊內(nèi)滾勻,使肉球(塊)粘上面糊漿。再將肉球(塊)放入煮沸的花生油鍋內(nèi),炸至橙黃色,撈起冷卻,也可用密封的器皿保管,可隨時食用。特點(diǎn):香、脆、酥。

【炒甜酸菜 】俗稱“咸菜雜”,是一種常見菜色。
制法:先將切成約長一寸的咸菜、水竹(腐竹)、木耳(浸開撕成片狀)放入鍋內(nèi)炒勻,再加入兌水后的食用醋、薯粉、白糖制作的芡汁,煮熟后上碗。也可加豬肉、豬腳、豬心、豬肺一起煮熟。特點(diǎn):酸甜可口,開胃。

【牛肚酸】即是牛肚白灼,加味料相佐的一種食法。味料的制法分紫金縣城和藍(lán)塘兩種風(fēng)味。
制法:先剝?nèi)ヅ6潜诘谋∧ぜ爸車椭们逅磧艉谏w維毛,再用清水浸泡。食用時取出將牛肚壁切花,再切成條狀長小塊,放入煮沸水的鍋內(nèi)至牛肚九成熟(硬身蜷曲),用鐵絲鏤撈起,蘸味料即可食用。
紫金縣城風(fēng)味:先將芝麻放入鍋內(nèi)爆炒,然后將洗凈的姜(嫩姜)搗碎榨去姜汁成姜茸,鮮紅辣椒去仁切碎,再將姜茸、辣椒、鹽粉和酸醋在碗內(nèi)攪勻,放少許糖和少量經(jīng)炒后的芝麻,制成酸辣風(fēng)味。特點(diǎn):酸辣爽口。
藍(lán)塘風(fēng)味:將南瓜去皮去仁切成小塊放入鍋內(nèi),用文火燜熟透取出盛入食盆,冷卻后搓成羹狀,加適量食用醋和切碎的生辣椒、鹽、香菜等,即為藍(lán)塘風(fēng)味。特點(diǎn):酸辣、清甜、爽口,有獨(dú)特的南瓜風(fēng)味。

【蠏丸】用蠏仔(小青蛙)、豬肉為原料,加陳皮、生油、胡椒、味精、薯粉、雞蛋等配料做成。
制法:將蠏仔(去腸肚、洗凈)和半肥瘦的豬肉分別搗成肉羹,按2:1的比例混合,取適量雞蛋、花生油、胡椒粉、薯粉、樵柑皮(樵柑去皮浸去苦水切成芝麻大小的粒狀,去腥味)拌勻,用湯匙舀起,做成球狀肉丸,用蒸或煮的方法均可。

【天光牛肉】以黃牛牛肘肉為原料,切成薄塊,置盤中,佐以香料調(diào)配,待用時加少許姜片炒熟即食,美味可口。紫金一般傍晚至天亮供應(yīng),謂之“天光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