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10 來源: 紫金縣

紫金縣伯公坳涼粉制作技藝已有150多年歷史。這種民間小食口感甘、香、韌、滑,風味獨特,清熱解暑,深受人們喜愛。在紫金紫城鎮書田伯公坳省道紫五路兩旁,有6間經營涼粉的小吃店。這些小吃店的經營者都是江賢業的后人,清代咸豐年間江賢生就在伯公坳擺攤賣涼粉。至今江氏已有六代人在此熬制涼粉。紫金伯公坳涼粉制作技藝歷經百余年,代代相傳,始終秉承傳統,技藝精益求精。涼粉許多地方都有,而伯公坳涼粉獨特之處是用伯公坳山上涼粉草和天然山泉水熬制而成,成品呈黑色膠狀,形狀美觀。涼粉口感甘、香、韌、滑,伴上蜂蜜食用,清涼可口。紫金涼粉不但本地人喜愛,而且吸引了不少外地人,路經紫金的梅州、海豐、陸豐人都要停留品嘗伯公坳涼粉,臺灣同胞、港澳華僑也慕名光顧。近年來,伯公坳山上涼粉店已成為人們品美味(涼粉,黃瓜生、炒田螺等)和乘涼休閑的場所。目前僅書田伯公坳的江氏家族在縣城和鄉鎮就有9間涼粉經營店,在河源、惠州、深圳等地都有經營伯公坳涼粉的小吃店,生意紅火。
紫金伯公坳涼粉是天然綠色食品,涼粉制作采用深山原生態涼粉草,經曬干后放在鍋里,加入優質天然山泉水熬制3小時。在熬制過程中加入少許小蘇打,撈起過濾后,將熬制的藥液再加水煮沸后,加入少許茨粉(用山泉水沖好),快速倒進鍋里,用勺子攪動,然后將藥液不停地向上揚起,待煮沸20分鐘后即可起鍋。放進盆里冷卻后便凝固成黑色膠狀物,這樣涼粉就制成了。涼粉切碎后拌上本地蜂蜜食用,口感極佳,男女老少均喜歡,已成為紫金人的一種傳統飲食習俗。紫金山區山清水秀,野生涼粉草分布廣,山中流泉飛瀑,資源十分豐富。紫金伯公坳涼粉品質優良,采用傳統制作技藝,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伯公坳涼粉豐富了紫金客家飲食文化內涵,是紫金人夏秋季清涼消暑飲品,覆蓋面廣,在紫金以及梅州、河源、惠州、深圳等地產生較大的影響力,是紫金飲食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是河源市乃至廣東省名優小食。紫金伯公坳敏記涼粉榮獲“紫金十大特產”稱號,該店2004年起多次被推薦參加河源市旅游文化節;2008年參加首屆中國客家文化旅游節;2010年參展第23屆世客會,并榮獲河源風味小吃(30種之一)稱號;2012年被廣東省食文化研究會評為最受歡迎特色品牌;2013年被廣東省食文化研究會評為特色產品“金獎”,廣東最具代表性地方美食等榮譽稱號。涼粉制作技藝在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民間醫藥等方面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對發展紫金特色產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紫金伯公坳涼粉制作自清咸豐年間流傳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歷經六代,代代相傳,紫金伯公坳涼粉以一間茅棚做起,發展至今遍布縣城和鄉鎮的涼粉小食店,從業人員上百人,生意越來越紅火,到伯公坳食涼粉已成為紫金人特別是年輕人的一種休閑方式。紫金一直流傳這樣的說法:“不管是紫金人回鄉,還是外地人到紫金,如果沒有吃敏記涼粉,沒有吃附城八刀湯,就等于沒有來到紫金。”伯公坳涼粉受到《廣州日報》、《河源日報》、《河源晚報》等新聞媒體的關注。2013年《河源日報》以“美味涼粉揚名150年——紫金伯公坳涼粉藏在深山,名聲在外”為題,詳細介紹伯公坳涼粉歷史淵源和制作工藝。伯公坳涼粉逐步形成產業化,市場前景廣闊。保護傳承伯公坳涼粉制作技藝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