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鎮黨委、政府,縣直和省、市駐紫金各單位:
《紫金縣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已經縣委、縣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請徑直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反映。
中共紫金縣委辦公室?
紫金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9年6月16日
紫金縣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發揮職稱制度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和管理中的導向作用,激勵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6〕77號)》、《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粵辦發〔2017〕52號)和《中共河源市委辦公室 河源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河源市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實施辦法>的通知》(河委辦發〔2019〕1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健全職稱制度體系
(一)調整職稱系列專業類別。保持現有職稱系列總體穩定,嚴格執行省職稱系列、專業類別和專業目錄規定。按照職業分類和崗位屬性要求調整規范各職稱系列專業類別設置。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探索將新興職業領域新增專業納入職稱系列。各職稱系列專業類別調整由行業主管部門研究提出,報縣職稱管理部門備案。
(二)健全職稱層級設置。各職稱系列均設置初級、中級、高級職稱,其中高級職稱分為正高級和副高級,初級職稱分為助理級和員級,可根據需要僅設置助理級。目前未設置正高級職稱的職稱系列均設置到正高級,以拓展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空間。
(三)促進職稱政策與人事人才政策的有效銜接。堅持評以適用、以用促評,建立健全崗位結構比例動態調整機制,實現職稱評價結果與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聘用、考核、晉升等用人制度的銜接。對體制內全面實行崗位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與崗位職責密切相關的事業單位,一律應在崗位結構比例內開展評審。對不實行崗位管理的單位,實行評聘分開。充分發揮職稱制度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導向作用,緊密結合專業技術領域人才需求和職業標準,落實與職稱制度相銜接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制度。推進職稱評審與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制度相銜接,加快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鼓勵專業技術人才積極參與業務培訓、合作交流、國際會議等形式的非學歷繼續教育,按規定將繼續教育情況作為專業技術人才考核評價、崗位聘用的重要依據。
(四)促進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在職稱與職業資格密切相關的職業領域建立職稱與職業資格對應關系,專業技術人才取得職業資格的,按規定可以認定其具備相應系列、專業、層級的職稱,并可作為申報高一級職稱的條件。公務員不得參加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符合報名條件的可以參加國家統一組織的職業資格考試。初級、中級職稱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的專業不再進行相應的職稱評審或認定。
(五)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符合申報條件或獲得省級以上獎項的高技能人才,可參加工程系列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和認定。在職稱評審中,技工院校中級技工班畢業生與中專學歷人員同等對待,高級技工班畢業生與大專學歷人員同等對待,預備技師(技師)班畢業生與本科學歷人員同等對待。取得專業技術職稱的高技能人才可聘用在專業技術崗位。
二、完善職稱評價標準
(一)突出評價專業技術人才品德品行。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把品德放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首位,重點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用人單位通過個人述職、考核測評、民意調查等方式全面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操守和從業行為,倡導科學精神,強化社會責任,堅守道德底線。在全縣建立職稱申報評審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對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并處以2年內不得申報職稱評審。
(二)突出評價專業技術人才創新能力。以職業屬性和崗位需求為基礎,注重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性、技術性、實踐性、創造性,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注重基礎研究,將解決重大科學問題或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成果的原創性和科學價值、學術水平和影響力作為重要評價內容;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增加技術交易額、技術作價入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應用方對科技成果轉化效果評價等市場化、社會化評價要素;注重專利質量和實際貢獻,將專利獲獎或授權使用情況作為重要評價內容;注重標準制定評價,將地區和行業標準作為重要評價內容。
(三)突出評價專業技術人才業績貢獻。以服務發展為導向,注重考核專業技術人才履行崗位職責的工作績效、創新成果,增加技術創新、專利、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標準制定、決策咨詢、公共服務等評價指標的權重,將科研成果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對自然科學人才,重點評價其解決重大科學問題能力,技術創新與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識產權和重大技術突破對我縣產業發展的實際貢獻以及科研成果的原創性、科學價值、學術水平、影響等。對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重點評價其在推動理論創新、文明傳承等方面的業績貢獻。對工程、工藝美術、藝術等實踐性、操作性強的職稱系列,主要評價其工作能力,探索以專利成果、項目報告、工作總結、工程方案、設計文件、教案、病歷、獲得獎項等成果形式替代論文要求。對學術性、原創性、研究屬性較強的職稱系列,推行代表作制度,注重考察研究成果和創作作品的質量,淡化論文數量要求。在職稱評審中,凡在我縣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其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四)加強分類動態管理。嚴格執行省制定的各系列職稱評價標準。對科學研究人才,結合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科技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績效為主的科學研究職稱評價標準。對教師人才,把教書育人作為評價核心,針對不同崗位類型和科學領域,建立以政治素質、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為主的教師職稱評價標準。對醫療衛生人才,建立涵蓋臨床實踐、科研帶教、公共衛生服務等要素的醫療衛生人才職稱評價標準。對工程技術人才,建立切合生產實踐的評價標準,重點評價工程技術人才掌握必備專業理論知識和解決工程技術難題、技術創造發明、技術推廣應用、工程項目設計、工藝流程標準開發等實際能力和業績。建立符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評價標準,重點評價農業技術人才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和農業推廣技術、科研、種養、傳授、培訓以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等實際能力和業績。注重完善中級和初級職稱標準。建立職稱評價標準的分級管理和動態調整機制,實行國家標準、省級標準、地區標準和單位標準相結合,及時更新系列專業職稱評價標準。
三、創新評價方式機制。
(一)搭建職稱評價綠色通道。省、市人才主管部門認定的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可直接申報相應層級的職稱。取得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省級以上重大獎項獲得者,省級以上重大人才項目入選者,可直接申報評審高級職稱。廣東特支計劃杰出人才、省引進領軍人才、省引進科研創新團隊帶頭人、南粵突出貢獻和創新獎個人或團隊帶頭人的專業技術人才,可按照相應程序認定正高級職稱。國家、省組織人事部門選派到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及粵東西北地區服務鍛煉并作出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含省行業主管部門選派的專業志愿者),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評審、優先聘任。
(二)支持基層以及離崗創業專業技術人才參與職稱評價。完善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定向評審、定向使用”制度,探索單獨分組、單獨評審。有條件的系列、專業可單獨建立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委員會或評審組實行單獨評審,定向評價定向使用。企事業單位中經批準離崗創業或兼職的專業技術人才,3年內可在原單位按規定正常申報職稱,其創業或兼職期間工作業績作為職稱評審的依據。
(三)優化職稱評價方式。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基礎研究人才評價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評價突出市場和社會評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才評價重在同行認可和社會效益;應用型人才評價應根據職業特點突出能力素質和實際業績。對特殊人才通過特殊方式進行評價。采用考試、評審、考評結合、考核認定、個人述職、面試答辯、實踐操作、業績展示等多種評價方式,提高職稱評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實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在條件成熟的系列推行量化評審,把專業水平、工作業績、實踐經歷、考核結果、面試答辯等作為職稱量化計分的重要內容。逐步擴大考評結合的職稱系列范圍。
四、優化職稱管理服務
(一)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推進職稱評審社會化。根據省向市下放有關系列、專業副高級職稱評審的權限,市向符合條件的縣區下放相應系列、專業中級職稱評審的權限。我縣將根據各層級專業技術人員數量,積極組建初、中級職稱評審委員會。
(二)健全以非公有制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價為主的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制約,創造便利條件。暢通非公有制組織、自由職業、在我縣就業港澳臺專業技術人才和符合條件的外籍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職稱評審的通道,簡化職稱申報手續和審核環節,職稱申報不與人事檔案管理掛鉤、不受戶籍限制。優化職稱服務體系,由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籌,方便專業技術人才就近報送職稱申報材料。提高職稱材料審核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充分運用省職稱管理系統大數據,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嚴格執行經物價部門核準的職稱評審收費標準,杜絕以營利性為目的的職稱評審收費行為。
五、加強職稱評審監管
(一)提升政府監管能力。建立縣職稱評審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對職稱評審工作監督和考核。加強對評審過程的監督,建立評審中巡查、隨機抽查和評審后復查、倒查、投訴等制度;加強對自主評審工作的監管,探索自主評審單位信用評級機制,對突破范圍、違反程序等不能正確行使評審權,不能確保評審質量的,暫停自主評審工作直至收回評審權;加強對用人單位申報審核的監管,對弄虛作假行為追究責任;加大社會監督力度,暢通職稱投訴舉報渠道;嚴肅職稱評審紀律,加大職稱違紀處理力度;依法清理查處擾亂職稱評審秩序、侵害專業技術人才利益等違法行為。
(二)強化職稱評審委員會管理。完善職稱評審委員會核準備案管理制度,明確界定評審委員會評審的專業和人員范圍。我縣在每年職稱評審申報前,將向社會公布本地區職稱評審委員會設置情況。加強評審專家庫建設,完善評審專家遴選機制,落實評審委員會任期制。我縣將每兩年在職稱評審前對評審專家庫進行調整擴容工作。健全職稱評審委員會工作程序和評審規則,明確評審專家責任,加強對評審專家的培訓教育,強化職業道德,規范評審行為,提升業務水平,提高評審工作質量。嚴格執行職稱評審回避制度。建立評審專家考核機制,考核結果計入評審專家個人檔案,考核不合格者將從評審專家庫中刪除。
六、加強組織領導
(一)建立工作機制。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切實加強黨委和政府對職稱改革工作的統一領導。全縣各部門要把職稱制度改革作為人才工作的重要內容,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職稱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按照現有職能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積極主動做好相關職稱制度改革工作。
(二)加強宣傳引導。各部門以及行業主管部門要充分利用報刊、門戶網站、微信等宣傳陣地,廣泛宣傳職稱改革的重大意義、目標要求、改革措施;要做好政策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積極凝聚社會共識,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要加強輿情監控,及時掌握輿情動態,妥善處理改革中的矛盾,確保社會穩定。
(三)強化監督落實。各部門要充分認識職稱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復雜性和敏感性,將職稱制度改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狠抓工作落實;切實增強改革責任感和緊迫感,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完善工作機制,壓緊壓實責任,推進改革任務落實,確保改革順利實施。